我永遠記得第一次在傳統市場被那亮眼的鵝黃嫩綠吸引。小小一棵,葉片緊實包覆,菜販阿伯熱情招呼:「妹妹,這娃娃菜正水!煮湯清炒都鮮甜!」買回家簡單燙熟淋上蠔油,那清甜脆嫩的口感真的征服全家。從那天起,娃娃菜就成了我家冰箱常客,這些年來,早就摸透它的百變身段。
目錄
老實說,以前覺得它跟縮小版白菜沒兩樣,有什麼特別?但煮多了才發現,娃娃菜料理的魔法在於它比白菜更細嫩、比青江菜更清甜,煮起來又快熟,簡直是忙碌煮婦(夫)的救星!而且你知道嗎?它真沒什麼怪味,不像有些蔬菜味道重,小孩不愛吃。我家兩個挑食小鬼,唯獨對幾道娃娃菜料理買帳,讓我這老媽子感動得想哭。
臺灣常見娃娃菜品種風味比較
品種特色 | 口感 | 適合烹調法 | 購買小提醒 |
---|---|---|---|
鵝黃小娃娃 | ★★★★★ 葉柄極細嫩,幾乎無纖維感 |
清蒸、上湯、快炒 (最怕煮過頭爛掉!) |
價格較高, 市場攤商常說「金絲娃娃菜」 |
青梗小包心 | ★★★★☆ 甜度高,葉肉較厚實 |
煮湯、燉煮、鑲肉 (耐煮不易糊) |
最普遍, 超市、市場都常見 |
迷你改良種 | ★★★☆☆ 體型最小,一口大小 |
整棵料理、焗烤、火鍋 (樣子可愛吸睛) |
通常有機栽種較多, 價格也稍貴 |
說真的,市場裡各種名稱的娃娃菜搞得我頭昏。後來固定跟一個信任的菜攤買,老闆教我認:葉片緊密抱合、根部切口新鮮、拿起來有重量感不輕飄的,就對了。回家處理也懶人有懶招,通常剝掉最外層一兩片,沖洗乾淨就搞定。娃娃菜料理省時省力的優點,大加分!
蒜蓉清蒸娃娃菜(最原味的清甜)

食譜
這道是我家餐桌頻率最高的「娃娃菜料理」。清蒸最能吃出娃娃菜那天然的甜味和嫩脆,蒜蓉提香又不會搶戲。每次蒸好掀鍋蓋那股清香,嗯~~疲勞都消一半!重點是完全無油煙,夏天廚房不悶熱。有次朋友來家裡,這道端上桌,她驚呼:「原來青菜可以這麼鮮!」讓我得意好久。
食材
- 娃娃菜 4棵 (選青梗小包心種,葉子不易蒸爛)
- 大蒜 5-6瓣 (看個人喜好,我愛蒜味重一點)
- 鹽 一小撮 (真的只要一點點提味)
- 食用油 1茶匙 (淋在蒜蓉上,香氣更足)
- 蠔油或薄鹽醬油 1大匙 (蒸好最後調味用)
- 開水或高湯 1大匙 (稀釋醬料用)

做法
- 娃娃菜剝掉最外層一兩片,根部切掉髒汙處,從根部對半切開(如果很大棵再切四份)。千萬注意:別切太小塊,蒸完會縮水軟爛沒口感。整棵或對半蒸比較好。
- 大蒜剁成細末(越細越好),加一小撮鹽和食用油拌勻。別偷懶用壓蒜器,剁的蒜末香氣不一樣!
- 處理好的娃娃菜擺盤,切口朝上比較好蒸透。把蒜蓉醬均勻鋪在娃娃菜切面上。別鋪滿整棵,蒜蓉集中切口處就好。
- 蒸鍋水滾後,放入娃娃菜,大火蓋蓋蒸 6-8分鐘。這是關鍵!蒸太久葉子會黃爛掉,時間不夠根部又硬。看到葉子變軟透明、根部能用筷子輕鬆戳入就OK。立刻開蓋拿出,悶著會繼續熟。
- 把蠔油或薄鹽醬油加1大匙水或高湯調稀,均勻淋在蒸好的娃娃菜上。搞定!趁熱吃最鮮甜爽口。
沙茶醬炒娃娃菜(臺味十足的鑊氣香)

食譜
這道算是我的「娃娃菜料理」臺味代表作!沙茶醬那股獨特的鹹香,跟娃娃菜的清甜莫名地搭,大火快炒的鑊氣更是迷人。每次炒這道,隔壁鄰居都開玩笑說聞到香味就知道我下廚了。記得有次手抖沙茶醬放太多,鹹到要配兩碗飯,女兒竟然還說好吃,真是捧場王。
食材
- 娃娃菜 4-5棵 (用鵝黃小娃娃種更嫩)
- 蒜末 2瓣
- 辣椒 半根 (可選,去籽切片,提味增色用)
- 豬肉絲或雞肉絲 100g (醃一下更嫩:醬油1小匙、米酒1小匙、太白粉1/2小匙)
- 牛頭牌沙茶醬 1.5大匙 (靈魂!品牌有差,這款最對味)
- 醬油 1/2大匙
- 糖 1小撮 (平衡鹹味,提鮮)
- 米酒 1大匙
- 食用油 1大匙

做法
- 娃娃菜洗淨,莖(梗)和葉子分開切段。重點來了:梗比較硬,要先下鍋炒。葉子易熟,晚點放。分開放是這道好吃的關鍵。
- 鍋燒熱,放油,先把醃好的肉絲炒到變色七八分熟,盛起備用。別炒到全熟,等下回鍋會老。
- 原鍋補點油(如果不夠),爆香蒜末、辣椒片(如果用)。聞到香氣立刻下娃娃菜梗,轉中大火快炒!炒到梗稍微變軟、邊緣有點透明感。
- 這時才下娃娃菜葉,快速翻炒均勻。葉子很快軟。
- 把沙茶醬、醬油、糖、米酒在鍋邊空位先稍微拌一下(讓醬料香氣出來),再快速和鍋裡的菜拌炒均勻。別炒太久,醬會焦。
- 放入剛才炒好的肉絲,所有材料大火快炒個30秒左右,讓味道融合。試一下味道,不夠鹹補點醬油。喜歡溼潤一點的可以沿鍋邊嗆一點點熱水。火要夠大,動作要快,鑊氣十足是關鍵!趁熱上桌,香氣撲鼻。
腐乳娃娃菜燜豆腐(素食者的鮮美)

食譜
這道娃娃菜料理是我開發給吃素的閨蜜的驚喜!豆腐吸飽了腐乳和娃娃菜的湯汁,軟嫩入味,娃娃菜則燜得軟爛甘甜。用腐乳取代鹽和味精,鹹鮮味足又自然。第一次試做成功時,閨蜜吃得停不下筷子,直說比葷菜還香。其實我覺得,加幾片五花肉一起燜應該也很罪惡地好吃(笑)。這道冷了也好吃,帶便當超適合。
食材
- 娃娃菜 3-4棵 (青梗小包心種耐煮)
- 板豆腐或雞蛋豆腐 1塊 (約300g)
- 蒜末 2瓣
- 廣式白腐乳 3塊 + 腐乳汁 1大匙 (靈魂醬料!味道溫和不死鹹)
- 熱水 約200ml
- 糖 1/2小匙 (提鮮平衡)
- 白胡椒粉 少許
- 香油 1小匙 (最後提香)
- 食用油 1大匙

做法
- 娃娃菜洗淨切大段(莖葉可分開但不用那麼嚴格)。豆腐切厚塊(約1.5-2公分)。
- 鍋燒熱,放稍多一點的油(豆腐不易沾),把豆腐塊煎(或炸)到兩面金黃上色。豆腐香煎過再燜,口感更好更吸汁!煎好撈出瀝油。
- 原鍋留底油(不夠補一點),爆香蒜末。下娃娃菜(梗的部分先下),中火翻炒到稍微軟化。
- 放入煎好的豆腐塊,輕輕翻動混合。
- 關鍵步驟:把3塊白腐乳和1大匙腐乳汁放在小碗裡,用湯匙壓碎拌勻,加入糖和白胡椒粉調勻。把這碗腐乳醬汁倒入鍋中。
- 倒入熱水,水量大約到材料的一半高度就好(娃娃菜會出水)。大火煮滾後,轉中小火,蓋上鍋蓋”燜“!
- 燜煮約8-10分鐘。中間開蓋用鍋鏟背輕輕推動一下底部防沾(別大力攪,豆腐易碎),讓娃娃菜梗煮軟、豆腐吸飽湯汁。
- 嘗一下湯汁味道,腐乳通常夠鹹,除非很淡才補點點鹽。最後淋上香油,輕輕拌勻即可。撒點蔥花更美。豆腐吸飽了腐乳和娃娃菜的精華,軟嫩爆汁,娃娃菜入口即化。
麻油娃娃菜雞湯(暖心暖胃的古早味)

食譜
天氣轉涼或感覺身體虛虛的時候,我就會煮這鍋麻油娃娃菜雞湯。麻油和老薑的溫補,加上娃娃菜的清甜,煮出來的湯頭濃鬱又不膩口,喝完身體立刻暖呼呼。記得去年冬天感冒剛好沒胃口,老公煮了這鍋,喝完發汗,隔天精神好很多(雖然不確定是不是心理作用啦)。這絕對是老少咸宜的養生系娃娃菜料理!
食材
- 帶骨雞腿塊或雞翅 約500g (用帶骨部位湯較甜)
- 娃娃菜 3棵 (選耐煮的青梗小包心)
- 老薑 1大塊 (約50g,切片或拍裂)
- 黑麻油 3大匙 (一定要純正黑麻油!)
- 米酒 100ml – 150ml (看喜好,怕酒味重可減量)
- 熱水 適量 (蓋過材料)
- 鹽 適量 (最後調味)
- 枸杞 1小把 (可選,最後放增色增營養)

做法
- 雞塊沖洗乾淨,如果太大塊可以剁小一點。冷水下鍋,開中火煮至微滾,跑活水(煮出血沫雜質)。撈出雞塊沖洗乾淨瀝乾。這個步驟讓湯更清澈。
- 老薑洗乾淨,不用去皮,用刀背拍裂或切片。姜皮其實很營養。
- 取一個厚底湯鍋(砂鍋更好),倒入黑麻油,冷鍋冷油下薑片。重點:一定要小火慢慢煸!把薑片煸到邊緣捲曲、顏色變深、香氣完全釋放出來(到有點乾乾的程度)。麻油高溫容易苦,小火煸姜是避免湯發苦的關鍵。
- 倒入瀝乾水分的雞塊,轉中火,將雞塊翻炒至表皮微微金黃上色。炒過更香。
- 沿著鍋邊嗆入米酒,煮滾讓酒精揮發一下(約30秒到1分鐘)。
- 加入足量的熱水(一定要加熱水湯才會清澈),水量要蓋過所有材料。大火煮滾。
- 煮滾後,轉小火,蓋上鍋蓋,慢燉 30-40分鐘,直到雞肉軟嫩。小火慢燉湯頭才清澈甘甜。
- 娃娃菜洗淨切大段。在湯燉好前的最後 10分鐘放入鍋中。太早放會煮太爛失去口感。喜歡軟爛口感的可以早5分鐘。
- 起鍋前試味道,加鹽調整鹹度。喜歡可以撒一把枸杞稍微煮一下。麻油香氣濃鬱,雞肉軟嫩,娃娃菜吸飽了湯汁精華,甘甜無比。趁熱喝,暖心暖胃!
臺灣人氣娃娃菜風味榜單(個人主觀排名)
- 鑊氣王者:沙茶醬炒娃娃菜 ▶ 快炒店的煙火氣,鹹香下飯首選!
- 清甜極致:蒜蓉清蒸娃娃菜 ▶ 吃得到娃娃菜原味的鮮甜,零負擔。
- 暖心療愈:麻油娃娃菜雞湯 ▶ 天冷或身體虛時喝一碗,瞬間回魂。
- 素食之光:腐乳娃娃菜燜豆腐 ▶ 鹹香入味,豆腐吸汁功力一流。
- 新嘗試推薦:娃娃菜鑲肉蒸 ▶ 肉餡的鹹鮮配上清甜菜葉,口感豐富(但略費工)。
- 懶人救星:娃娃菜火鍋 ▶ 丟進湯裡煮就對了,怎麼煮都好吃不失敗!
做出完美娃娃菜料理的私房筆記
- 挑菜秘訣:葉片緊密抱合、拿起來沉甸甸、根部切口新鮮不發黑。鵝黃品種最嫩,青梗品種最甜。
- 清洗重點:剝掉最外層1-2片葉子,流水沖洗根部夾縫處(有時會卡土)。我習慣整棵沖洗後再切。
- 儲存技巧:別洗!用廚房紙巾包住根部,裝進保鮮袋冷藏,可放一週。千萬不能放冷凍,解凍後口感全毀。
- 口感關鍵 – 生熟時間:
- 追求脆口:快炒、清蒸(時間精準)、燙煮後冰鎮沙拉。
- 喜愛軟嫩:燜煮、燉湯、長時間蒸。
- 致命錯誤:過度烹煮!娃娃菜非常容易軟爛,葉子煮過頭會黃爛沒口感(莖部還能救)。清蒸、快炒務必看好時間。
- 調味搭檔:蠔油、蒜蓉、沙茶、腐乳、麻油姜、蝦米、香菇、鹹蛋、肉末、豆腐、雞湯底… 它超百搭!
- 部位活用:外層較老的葉片別浪費!切絲炒蛋、煮湯、切碎包餃子都行。中心嫩葉留給精緻菜品。
- 讓娃娃菜料理更鮮甜的秘密:少量糖(真的只需一點點)或一小匙米酒,能提出蔬菜本身的甜味。
最喜歡娃娃菜料理的地方是什麼?就是它夠”乖”!不需要太多繁複手續,就能穩穩地端出一道好吃又好看的菜。無論是新手煮婦想露一手,還是老手想快速搞定一餐,它都能完美配合。這大概就是它在臺灣家庭餐桌屹立不搖的原因吧!
Q&A
Q:娃娃菜冷藏幾天後,外層葉子有點變黃變軟,還能吃嗎?怎麼救?
老實說,外層葉子變黃變軟是水分流失了,口感會差一點,但裡面應該還是好的(只要沒發黑發黏或怪味)。把外層剝掉丟掉,裡面嫩黃的部分還是可以吃。要救口感的話,建議拿來煮湯或燜煮(像腐乳燜豆腐那種做法),軟爛一點反而合適。清蒸或快炒就不太適合了。下次買回來,記得根部包廚房紙巾吸溼,再裝袋冷藏,保鮮期能延長很多。
Q:清蒸娃娃菜或炒娃娃菜時,需要把莖(梗)和葉子分開處理嗎?
這個嘛…看做法!如果是清蒸,整棵或對半切開蒸,因為火力均勻,莖葉熟成時間差沒那麼大,可以不用特別分,但蒸的時間要抓好(莖能用筷子戳入即可)。如果是快炒(像沙茶炒),強烈建議分開!因為梗比較厚硬,需要先下鍋炒軟一點,葉子晚點放才不會炒到糊爛沒口感。燜煮類的(湯或腐乳燜)通常菜會煮軟,分開的意義不大,但梗的部分可以先下鍋煮幾分鐘。總歸一句,快炒最需要分莖葉,其他做法看心情。
Q:娃娃菜可以完全取代一般的高麗菜(捲心菜)做家常菜嗎?
嗯…部分可以,但不全然適合。娃娃菜料理口感更細嫩、味道更清甜,煮的時間也短很多。像”高麗菜飯”、”高麗菜卷”這類需要蔬菜耐煮、提供口感或大量體積的菜,娃娃菜煮久會太軟爛,份量也不夠(它體積小很多)。不過,像”炒高麗菜”、”高麗菜苗湯”這類,就可以用娃娃菜代替,成品會更精緻、更快熟。簡單說,需要蔬菜脆口或大量體積的菜,娃娃菜可能不合適;追求嫩甜、快速熟成的菜,娃娃菜就是升級版好選擇!